(经济观察)2024年,中国如何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4-11-24 12:31:20 来源: sp20241124

   中新社 北京12月13日电 (记者 阮煜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刚刚落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中国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然而,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痛点和难点,只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彻底消除城乡差距才能真正实现城乡区域均衡协调发展。

  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

  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雷明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下一步乡村振兴工作勾勒出实施框架:进一步指明目标,明确样板,确立重点。即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同时,确立了工作重点: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民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机结合。”雷明表示,这将全面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全力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真正形成城乡连体共生、融合发展新格局。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化生产力布局,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同发展。

  多年来,中国的城乡差距问题一直存在。中国城乡发展不均衡不协调,农村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雷明坦言:“尽管目前已有不少的城乡融合,但二元结构的边界特征依然存在,‘两张皮’的结构特点依然突出,成为乡村振兴、城乡统筹一个必须跨过的坎儿,面对新阶段、新任务,现在是时候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

  如何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雷明表示,从目前看,关键还是要充分发挥城市作用,离开了城市,离开了二产、三产,只是“就乡村而乡村”,仅“就农业而农业”是不够的。乡村振兴强大引擎还是要靠城市,要靠二产、三产,要靠新型产业业态,更要靠城市的人、财、物各类要素,特别是要靠城市巨大市场的“推、拉、融”来实现。

  “乡村振兴不能仅仅局限在乡村,也需要与城镇化同步推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接受 中新社 记者采访时表示,要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需要大量农民进城变成城镇人口。新型城镇化,不是建大城市,是以县以及一些规模较大的镇为中心,吸引大量农民进城。现在农村常住人口占比约为35%,显然农村的人口规模与创造的财富规模不相适应。农村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的生产经营主体,推动农业现代化。

  汪三贵说:“对于进城的农民,需要通过城镇提供包括新型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在内的更多劳动密集型富民产业,发展乡村新业态新产业,通过城市的集聚,为这些人口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对未来是非常重要的。”

  雷明认为,还要进一步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乡村基础设施水平,改善乡村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差距。同时,消除制约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统筹城乡发展政策,优化城乡区域布局。强化城乡交流互动。通过政策扶持,引导和支持农民返乡创业。

  汪三贵说,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粮食消费区生产粮食有限,主要生产效率高和能增加财政收入的非农产品和服务,通过给予粮食产区补偿,可以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和粮食产区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这对稳定粮食生产非常重要。(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