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学家发现两个稀有鱼类新物种

发布时间:2025-01-08 04:30:27 来源: sp20250108

原标题:我科学家发现两个稀有鱼类新物种

绿斑爬岩鳅 上海海洋大学供图

珠鳍爬岩鳅 上海海洋大学供图

   记者17日从上海海洋大学获悉,该校水产与生命学院唐文乔教授研究团队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学等分析方法,发现并命名两个鱼类新物种,分别为珠鳍爬岩鳅和绿斑爬岩鳅。两物种目前仅分布于广西中部至云南西部地区的山溪中,是中国特有鱼类。近日,国际知名动物学期刊《动物系统学与演化》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

   中国西南部自然资源丰富,水生态环境复杂多样,是鱼类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论文第一作者、上海海洋大学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陈敬琛介绍,两年前,几名鱼类爱好者在野外游玩时,在山溪中发现了一种长相奇特的鱼类,它像圆盘一样吸附在石头上,身体呈深绿色,有着斑马一样的黑色条纹。得知此信息后,为了搞清楚新发现鱼类的真实身份,陈敬琛所在的唐文乔教授研究团队展开实地调查。

   “其实这两年,得到这一信息的并不只有我们研究团队,因为颜色好看、形态有趣,新鱼类吸引了一些观赏鱼爱好者的目光,就有了形象的俗名——‘绿斑马’。”唐文乔告诉记者,团队成员使用手抄网采集标本,带回到实验室进行拍摄和形态学测量,并提取DNA。测序后发现,“绿斑马”与已知最接近物种的遗传距离达到5.20%(一种用来衡量物种之间或同一物种不同群体之间遗传分化程度的重要指标),远超同类群多数已知物种之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形态学证据和DNA分子遗传学证据可以证明,“绿斑马”是新物种。研究团队借用爱好者对它的昵称,将这一物种命名为“绿斑爬岩鳅”。

   研究没有止步于此。为了进一步了解其分布范围和种群生存状况,研究团队决定进行更大范围的调查。在调查绿斑爬岩鳅栖息地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发现,在云南和广西交界地区,生活着一群形态类似秉氏爬岩鳅的鱼类,胸鳍上有一串串“珍珠”状颗粒。仔细观察发现,种群尾柄较为短粗,胸腹鳍形成的“吸盘”较小。

   这会不会又是一个新物种?DNA测序分析显示,这一物种与秉氏爬岩鳅的最小遗传距离竟达到11.15%,接近属的分化水平。根据胸鳍前6至9根鳍条上存在“珍珠”这一关键特征,团队将其命名为“珠鳍爬岩鳅”。

   “此次新发现的珠鳍爬岩鳅和绿斑爬岩鳅都隶属于鲤形目腹吸鳅科爬岩鳅属,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学均显示,两物种与爬岩鳅属其他物种区别显著。”唐文乔介绍,常见的淡水鱼类呈纺锤形或者侧扁形,比如鲤鱼、武昌鱼,这次新发现的两物种身体呈平扁形,这在淡水鱼类中较为少见。由于身体结构特化,它们无法像正常鱼类那样,通过口的张开和闭合方式从水中获得足够的氧气,而是必须生活在含氧量高、水流湍急的地方,对水质要求极高。它们会吸附在水流湍急的岩石上,高频率抬头,让快速流动的水通过口部,再从鳃流出,来获得足够的氧气。一旦水流过缓或停滞,便很难生存。

   由于这两个新物种对污染的耐受能力很低,或可作为环境指示生物。研究还解决了爬岩鳅属部分类群长期存在的物种混淆问题,为科研、生态保护工作者以及自然爱好者们提供了新的分类学检索方法。(记者颜维琦)

(责编:李昉、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