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0 23:29:29 来源: sp20250110
开卷有益,书香致远。人与书的相遇,每时每刻都在地球的不同角落发生。而今,身处信息时代,读书学习的手段日益多元,知识宝库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向公众敞开,不断求知、终身学习正在成为风尚。
今天是第二十九个世界读书日。让我们在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阅读者故事中,领略书香社会的动人风景,感受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的时代热潮。
——编 者
在阅读中汲取力量
施一公
相信不少人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候碰到过不去的坎,读一本书就释怀了,因为书籍是前人经过倾心思考之后,留给后人的智慧与经验。读书让人聪明,这种聪明并不是指智商的提高,而是说通过读书博采众长,再加上自己的思辨,把前人的智慧经验变成自己的思考判断,进而成为自己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一部分。
对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也不例外。阅读可以使人保持思维的活跃,激发宝贵的想象力。科学的能量和燃料正来自于想象,如果人类不曾对自然进行想象,科学就不可能诞生。
近年来,我忙于学校事务和教学科研,实际上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读书。但凡有点时间,我更愿意写作。一些重要的事情,不及时记录就淡忘了;一些科学灵感和头脑风暴,不抓住便转瞬即逝;一些无绪的想法,通过笔尖的记录可以更加清晰……所以,对我来说,写作是对过往岁月的思考和沉淀,更是一种愉快而自在的消遣。
去年我出版了《自我突围》一书。一字一句写来,我回忆了自己的童年趣事和故乡生活,记录了多年来对科技、教育的思考和心得,还有从执教清华到创办西湖大学的心路历程。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过往人生的缩影,也是我看世界的独白和价值观的体现,无论是观点还是文字,都不求完美、但求真实。
正如该书自序开篇所言:“我是一个与生俱来的理想主义者。”在我看来,理想是宇宙间最美好、最可贵、最闪耀的存在,是让生命实现价值、得到慰藉、获得无穷力量的源泉。唯有不懈追求自己的理想,才能极致地感受生命的精彩。有句话叫“人生共同途”,我想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这本书,以我的所见所想鼓励他们勇敢追梦,告诉他们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幸福和烦恼,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理想都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我还多次向西湖大学的学生推荐过《容闳自传》这本书。容闳是中国近代史上出国留学第一人,毕业以后他毅然回到祖国,实践报国理想。容闳在自传中有关科技、教育对国家的意义的思考,以及一些人生感悟,都对我产生深刻影响。在西湖大学,我们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希望学生树立“求知、探索”的抱负,具备“厚德、担当”的精神,知道人生为什么要努力学习、如何发挥自己的所学所长,并且能在关键时刻站出来,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承担重任,尽一己之力。
相比容闳,今天的我们非常幸运,因为身处中国经济社会大发展的时代。但是,前行的路上一定还会有很多挑战,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当“小我”与“大我”冲突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在阅读中汲取力量,执着前行,做一个勇敢的探路者,活出无愧于心的人生。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
从哲学中获得智慧
杨 耕
作为观念形态,文化往往集中体现在书籍里,其精华则集中呈现于经典著作中。因此,要想提升文化素养,阅读经典著作尤为必要。哲学阅读同样如此,也要注重读经典读原著。
我的职业、专业和事业都是哲学。在这条道路上我已经走过了40年历程。40年来,尽管我的身份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但我一直没有放弃哲学,一直在阅读哲学、学习哲学。哲学使我懂得我们都是“社会个人”,因而力图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求得个人的自我发展;哲学使我懂得“人要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才能学会走路”,因而“我把命运的摇晃都当作奖赏,依然在路上”;哲学使我懂得人的生与死本身属于自然规律,但生与死的意义属于历史规律,因而要在“向死而生”中寻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可以说,哲学已经融入我的生命之中。
对于并非以哲学为志业的普通读者来说,阅读哲学、学习哲学也大有益处,“学好哲学,终身受益”。哲学是关于人生的智慧,它教人如何生活,如何生活得有价值有意义。哲学关注“人生之谜”,本身就是世界观与人生观的高度统一。倍数再高的望远镜也看不透“人生之谜”,技术再先进的计算机也算不出“人生之谜”,而哲学恰恰是从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的双重视角探究并解答“人生之谜”,给人的生存与发展以智慧和勇气。
阅读哲学、学习哲学,能使我们拓展理论视野,撞击理论思维,提升理论境界,加强辩证思维,将此前视为不言而喻、不证自明的问题作为“问题”进行反思,进行自明性分析和前提性批判,在表象中发现本质,在熟知中发现真知。因此,不同专业领域的读者既要“为学”,即学习专业知识,又要“为道”,即阅读、学习哲学。
阅读、学习哲学,不能从概念到概念,不能仅仅满足于阅读者与被阅读对象之间的“对话”,更不能成为阅读者个人的“喃喃自语”。对于阅读来说,更重要的,是同现实“对话”。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史无前例又波澜壮阔的实践,必然提出一系列重大的哲学问题,也必然为哲学思考开辟一个广阔的社会空间。因此,我们应当结合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社会现实,结合时代背景,阅读哲学、学习哲学,读书而又不唯书。
哲学追求的是真理性的思想,真理性的思想没有新旧之分,不会随时间流逝而褪色。只要对思想史有贡献,只要其思想有社会存在和需要的根据,那些思想著作就会跨越特定的时空,给不同时代的人们以启迪,展现永恒的魅力。这正是我们需要反复阅读经典著作,需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原因所在。
(作者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超越极限 问学九天
陈 冬
经常有人问我,做好“航天员”这门学问,到底有多难?
难在要接受严苛挑选和超常训练,要在知识、技能、体质、心理方方面面脱颖而出。
平常人们坐过山车,承受2倍人体重量,就会感到不适,而航天员的超重耐力适应性训练,要承受人体自重更多倍的重量,不到一分钟的训练,就让人感觉耗尽了全身气力;狭小环境心理适应性训练中,航天员还要经受72小时睡眠剥夺,在7平方米小房间内完成各种测试,接受与世隔绝、任务繁重、困倦疲乏的挑战。这是对身体的磨炼和考验。
要成为合格的航天员,还要有善学的本领和苦学的定力。入队2年时间,我铆足劲儿通过了8大类58个专业课程的所有考试。进入空间站时代,任务系统更庞大,设备更先进,实验更复杂,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环控生保一个系统就由上百个零件组成,每一条支路都要搞清楚。舱外服就是一个小型飞行器,复杂程度可想而知,那就一个部件一个部件过……知识保障安全,学习带来信心。
做一名航天员,更要有超强的韧性和毅力。加入航天员大队后的几年里,很多航天员离开航天城的次数屈指可数,大部分时间都在重复单调的生活,接受繁重的训练。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每名航天员都有实现飞天梦的机会,在一年又一年训练考验中,在一次次准备出征中,有的航天员达到了最高服役年限,以微小差距与太空梦想擦肩而过……
航天员再强也是人,是人就总有极限,是什么支撑他们超越极限、问学九天?
是飞天梦想。2016年,我第一次执行载人航天任务。当神舟十一号抛下整流罩,地球的温柔蓝照进我的眼睛里时,多少次梦中出现的画面真实地展现在我的面前。指令长景海鹏在旁边问我:“爽不爽?”我从令人震撼的宇宙美景中回过神儿来,不自觉地提高了声量:“爽!”38岁的我终于不再需要仰头看天,也不再需要通过想象去编织宇宙。这一刻,我感到追梦路上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是精神传承。“神十一”飞天前,我们航天员乘组来到长眠着700多位航天英烈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1958年,10万工程兵部队和刚从朝鲜战场回国的部分志愿军将士征尘未洗,来到大漠戈壁深处建设我国第一个导弹武器试验靶场。随后,大批科技人员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毅然回国,把汗水和热血洒在茫茫戈壁,仅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就创造了“两弹一星”的伟大奇迹。“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在这里,我见证着一代代航天人的血脉传承,内心感到无比的光荣与自豪。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中国航天员将时刻准备接受祖国的挑选,执行更为艰巨的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新时代的飞天梦想,向空间站、向月球、向宇宙更高更深更远的地方不断起航!
(作者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大队长)
田里怎会没有诗意
裴爱民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却从小到大一直喜欢看书、喜欢写作。
在村里人眼里,庄稼人看书能干啥,能顶吃还是能顶喝?我偏偏就放不下手里的书本。因为看书,有时候把水浇跑了,有时候把锅烧干了,惹得村里的人笑话。没有钱买书,就把娃娃们的课本翻看好几遍。邻居娃娃上高中,我有空儿就去蹭书看。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了村委会的农家书屋,里面竟然摆了那么多的书。我问村委会主任,那些书我能看吗?他笑着说,农家书屋的书就是让农民看的,只要你爱看,随时来借书。哎呀,太好啦!我立马就抱回来了好几本,心里高兴得不得了。
看的书多了,眼界宽了,心里也有了想法,我们村里有很多有意思的事和有趣的人,我为啥不能写下来呢。就这样,兜里装着一沓纸一支笔,高天阔地儿的,我坐在树荫下,看流水汩汩流,听鸟儿啾啾叫,这一切是多么的美好,我把这些都写下来。看书会上瘾,这写字也会上瘾,每次浇水我都会带上纸笔,水淌稳了就拿出来写,写晴空下的麦田,鸟儿飞过,写地头割草的老汉,背着他的红柳筐,写女人们叽叽喳喳在地里掐苜蓿花。
有一天在农场浇水时,我正在写字,被农场里来种试验田的大学生看见了,他们非常惊讶。有个学生说,嫂子,你爱写字,我给你手机上注册个微博吧,你每天写些文字,就当记日记一样,发个微博,跟大家分享这些有趣的事。太好啦,这样多方便呀!我干活休息的空儿也可以掏出手机写上两句。刚开始写的那几年,很少有人关注,一直写了三四年,慢慢地才有了上千的粉丝,就这样一直坚持写了10年。
2020年春天,收到一条特别的信息。有个叫花花的丫头说,大婶,我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您写的文章太好啦,真实地展现了西北农村的生活风貌,想不想出版呢?过了些日子,花花真的从遥远的武汉来了,和我商量出书的事儿。秋天收完了庄稼,有了空闲,我开始整理文字。整理好的文字寄过去后,我还琢磨着画了很多画。出版社一看,嚯,画比照片更加朴实生动。就这样,经过了出版社编辑好几轮的修改和评审,《田鼠大婶的日记》这本书终于出版发行。
这本农民写自己生活的日记,在社会上引起读者的关注,在我生活的村庄里也引起很大的震动。村里好多人纷纷说,没想到老陈家那个呆兮兮的媳妇竟然还是关在门背后的秀才!
能自己写一本书,要感谢这些年看过的书。是书本让我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从一个胆小怯懦的农村小媳妇,成长为新时代独立、有尊严、有追求的农村妇女。“田鼠大婶”是我给自己微博取的名字,我喜欢田鼠,因为它靠土地生活,就跟我的生活一样。虽然每日忙忙碌碌地种庄稼、收粮食,但谁又能说,这长着苞谷、麦子、土豆的土地上,没有长着诗意呢?
(作者为农民)
读好优秀传统文化这本大书
陈丽君
说来惭愧,过去的19年时间里,我几乎把全副精力都放在了练功和学戏上,留给书本的时间并不多。尽管如此,戏曲这一行拥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包括戏中催人泪下的故事和典雅的唱词,戏外前辈老师们半生的经验和语重心长的教诲,都是足以让我浸润其中,用力汲取营养的一本“大书”。
我出生在越剧的发源地——浙江嵊州。从记事起,我就在漫山的茶香里,听着长辈们唱“我家有个小九妹”。梁山伯和祝英台、贾宝玉和林黛玉、许仙和白素贞,戏文里那些传奇动人的故事,就这样伴着婉转悠长的越腔越调,渐渐唤起我对这门艺术的热爱。
女子越剧发展至今,已经100多年了。而“女小生”这一特殊的戏曲行当,依旧散发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越剧擅长表现才子佳人故事,这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我在表演中也细细体会:演贾宝玉时,那是“梦中寻知己,情如春水长”的钟情;演梁山伯时,那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长情;演焦仲卿时,那是“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深情;演许仙时,那是因爱而勇,不顾世俗之见的痴情。
我学习的是尹(桂芳)派艺术。尹派小生最擅长塑造的,是温润如玉的君子形象。何谓君子?在排演《何文秀》过程中,我体悟到了一个正气凛然、忍辱负重而又温文尔雅、深情款款的君子形象。某种程度上,我觉得这可能正是中国传统理想人格在戏曲艺术中的投射。在我饰演过的角色中,邹士龙的淳朴热肠,刘承佑的天真正直,陈奎的知恩图报,陆游的家国情怀,无不承载着中国人朴素的价值观。就连亦正亦邪的贾廷,身上也有着义气与担当。这些舞台上的人生,都深深地影响着我、锻造着我。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戏曲演员好像都活在戏台、活在古代,与当下生活有距离。其实,戏曲演员的成长离不开时代土壤。我所在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建团40年来,从未停止过创新探索。如今剧团不仅突破了才子佳人的传统叙事,把《孔乙己》这样蕴含深刻思想的现代作品搬上了越剧舞台,还创新改编国外作品,将布莱希特戏剧融入中国戏曲。这些尝试让我这个年轻演员大开眼界,我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到不同艺术形式的滋养,表演越剧时也有了更多抓手。
对我来说,成长几乎是由练功房里的滴滴汗水、身体上的处处伤痕累积而成,但我从来不感到后悔。借着越剧,我一点点认识了这个世界,一点点认识了自我。我唱过的戏,演绎过的故事,遇到的人和事,都是一本本成长之书,滋养着我的艺术人生。
我也深知,未来的从艺路上,还需要进一步读书学习。通过阅读,更好地了解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深地体悟戏曲传承,进而开阔视野、提升境界,在书香墨香中不断提升自己身为演员的修养。
(作者为戏曲演员)
版式设计:沈亦伶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23日 20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