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长三角篇|向东是大海——长三角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观察

发布时间:2024-11-14 12:01:18 来源: sp20241114

新华社杭州4月3日电 题:向东是大海——长三角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观察

新华社记者

以不到4%的国土面积,创造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长三角三省一市,是中国经济密度最高、协同分工精细、发展动力强劲的典型区域。

向东是大海。一体化发展战略推进以来,长三角放眼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在引进高质量外资、推动制度型开放、拓展更广阔市场等方面锐意进取,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引进高质量外资助力区域产业提质

3月29日召开的2024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上,21个规模大、能级高、带动强的重点产业链及细分赛道代表性项目现场签约,总投资524亿元。

“上海拥有国际化的汽车产业链。”佛瑞亚集团亚洲区战略和业务发展副总裁李京诚说,中国经济向“新”求“质”,让企业切实感受到活力与韧性,此次签约项目是在上海临港新片区设立汽车内饰新工厂。

上海实际使用外资已连续4年超过200亿美元,2023年突破24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目前在上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资研发中心分别达到956家和561家。

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加大研发投入,扩大高技术产业引资力度,引进超大外资项目……向开放要动力,长三角突出“引智”外资,加快提升区域产业实力竞争力。

3月21日,松下电子材料项目签约落户苏州高新区。这是松下集团在苏州投资设立的第5家企业,将引入新产线、打造生产基地,制造业界领先的电子新材料。

“企业将在苏州导入更多新技术、新产品。”松下机电株式会社常务朴木秀行表示,苏州高新区的营商环境、产业配套、创新资源,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优渥环境。

荣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与沙特阿美石油公司达成战略合作,零跑汽车获得斯泰兰蒂斯集团约15亿欧元股权投资,海盐核技术应用(同位素)产业园引进诺华核药项目……

浙江省深入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围绕“415X”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及现代服务业领域,聚力招引标志性重大外资项目,打造高质量外资集聚地。2023年,浙江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4.8%,其中制造业使用外资同比增长85.8%。

着力探索区域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在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一艘满载电子商品的韩国籍货轮缓缓靠近码头。得益于连云港市推出的海事政务“不见面”审批,外籍船员无需现场移交适任证书等材料,就能在身份校验后快速通关作业。

连云港中哈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葛恒学介绍,突破原有一般贸易货物与保税转口货物不可同箱发运的限制,“保税+出口”混拼模式最大程度利用出口箱的“闲置空间”,平均每票为企业节省73%物流成本和15天以上的发运等待时间。

立足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交汇点实际,连云港自贸片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铁水联运“一单到底”、国际班列(过境)集装箱“船车直取”零等待、“综合查一次”改革等制度创新成果,助力江苏与全球经贸往来愈加顺畅。

依托芜湖港-洋山港“联动接卸”,节约外贸集装箱境内运输成本30%;深化实施“船边直提”“抵港直装”,单个集装箱留港时间由1-2天压缩到1小时内;打造“芜湖-洋山共舱暨单点挂靠航线”,舱位互为共享,用足码头资源……

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以制度创新为抓手,大力探索区域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鼓励临时进境货物通过担保机制暂时免缴关税,推动“单一窗口”系统与国际间的深度对接,允许符合条件的电子仓单平台接入海外设施……

浙江省商务厅等9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浙江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若干意见》提出,构建与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

推动优势领域在开放中扩大优势

上海外高桥海通国际汽车码头热火朝天:这里每天有约3000辆汽车起航,漂洋过海销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将汽车产业确立为“首位产业”,集聚120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一辆新能源汽车能在3小时车程内配齐所有零部件……2023年,安徽汽车出口714.6亿元,同比增长1.2倍。

汽车业,全球最大的工业产业之一。长三角,正在引领世界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说,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厚积”,中国汽车出口到了“爆发”阶段,尤其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逐步集聚、快速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放眼更广阔的空间,长三角推动优势领域在开放中扩大优势,进一步提升竞争力、附加值、稳定性。

2023年7月,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启动泰昆石化(印尼)有限公司印尼北加炼化一体化项目,总投资含增值税筹资额达到86.24亿美元。该项目向上游延伸产业链,化解不确定性,支撑企业构建国际化跨境供应链,带动国内优势产能的输出。

从专注制造产品、赚取加工利润,到审视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角色,寻求不可替代性。越来越多的长三角企业有了这样的意识与行动:面向全球锤炼竞争力、布局未来,这既是形势所需,更是主动为之。(记者方问禹、刘巍巍、周蕊、吴慧珺)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