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30 10:50:57 来源: sp20241130
近日,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合作论坛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来自中国及东盟成员国的政商界代表、智库、高校等科研机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一体化的愿景”“中国—东盟海洋产业合作的突破”等议题展开讨论。
与会专家表示,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在海洋经济领域合作不断加深,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一体化正从愿景变为现实,将为地区经济发展发动“蓝色引擎”。
合作空间广阔
老挝国立大学研究与学术服务委员会高级副主席兼研究伦理副主席西提赛在论坛上分享对蓝色经济的理解:“中老铁路对老挝的经济发展很重要,老挝计划将来建设更多的铁路和公路与周边海洋国家的港口联系起来,比如依靠西哈努克港联系柬埔寨,从而增加与其他国家海洋经济合作的机会。中国与东盟可以开展更多公路与铁路联通合作,推动中国与东盟蓝色经济一体化。”
海洋经济,又称蓝色经济,指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产业活动,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盐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等。
据研究统计,目前,东盟国家30%的GDP来自海洋,约6.25亿人依赖海洋维持生计;2023年,中国海洋经济占GDP的比重为7.9%,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国、东盟对外贸易分别有94%、60%以上通过海运实现;中国与东盟间贸易65%通过海运实现。中国与东盟海域拥有世界1/3的红树林和珊瑚礁,水产养殖占全球的80%、渔业捕捞占全球的60%,更是世界90%的海运贸易通道。
长期以来,中国与东盟在海洋经济领域合作由来已久,机制日渐完善。自2002年《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签署以来,中国—东盟已建立起覆盖海洋经济、海上联通、海洋环境、防灾减灾、海上安全、海洋人文等领域的务实合作网络。2015年,中国正式启动“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年”,中国东盟发表《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等多项合作文件及行动计划,为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建立奠定政策基础。2023年9月,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提出,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蓝色经济在实现经济增长、提高社会包容性、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以及保护环境中的作用。
现实需求巨大
据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提供的数据,尽管中国与东盟已经连续4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但2022年中国与东盟水产品贸易仅占双边贸易总额的1.4%,中国对东盟含渔业在内的第一产业直接投资额,仅占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总额的0.5%。中国与东盟海洋经济合作当前也面临着合作成果相对较少、合作成效相对有限的现实挑战。
马来西亚亚太“一带一路”共策会主席翁诗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当前,许多东盟国家在蓝色经济发展规模、技术水平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当地中小企业对蓝色经济的认知程度还有待提高。多管齐下共同推进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要更多关注尚未开发或开发不足的领域,要把增进互信作为重要任务。
华阳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长吴士存认为,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合作是大势所趋,但也面临相关国家间海洋争端的现实挑战,可先从有共同合作意愿的国家和海洋环保等低敏感领域的双边合作开始,逐步推进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一体化的建设。
“中国与东盟蓝色经济合作有着非常巨大的现实需求,面对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深刻复杂变化,构建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在海洋牧场、海洋旅游、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能源开发等领域全面合作,是中国—东盟全面战略合作的优先选项。”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在打造“经济增长中心”的共同目标下,中国与东盟推进涉海贸易、投资、技术等领域的合作,不仅将释放蓝色经济合作发展的巨大潜力,而且将为南海治理寻求务实之路。
探索互利共赢路径
据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统计,2020年至2050年,若中国与东盟在蓝色经济的相关领域投资2万亿至3.7万亿美元,可带来8.2万亿至22.8万亿美元的净收益,投资回报率为450%至615%。推进蓝色经济一体化,成为中国与东盟合力打造地区经济增长中心的重大选择。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认为,推动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一体化,需要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硬联通”,也要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的“软联通”。例如,要合作打造中国和东盟港口合作联盟,提升东盟国家港口的建设水平、运营能力。
“产业合作和服务贸易合作是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中国和东盟距离相近、海水相连,具有加强蓝色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和地缘优势。双方在渔业、海洋相关制造业、服务业合作领域加强合作,为双方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正逐步探索出互利共赢的有效途径。”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原部长赵晋平认为,“目前,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正在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如果在提升服务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取得新突破,将为双方在蓝色经济领域深度合作、全产业链合作奠定牢固制度基础。”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