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12:12:34 来源: sp20241123
(经济观察)人形机器人产业化,需突破哪些关键技术?
中新社 北京11月30日电 (记者 刘育英)人形机器人已经成为全球科技界看好的发展热点之一。随着政策和产业两方面发力,中国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有望提速,不过也还有不少关键技术需要突破。
中国数字经济百人会研究员尹传昊对 中新社 记者表示,人形机器人是集机械制造、材料科学、信息通信、计算机科学、力学计算、人工智能、传感器、自动控制、仿生学等多门学科于一体的高科技综合性平台,代表了当今世界智能装备的最高技术水平。
目前,全球各机器人企业推出各自产品,探索新兴场景应用。特斯拉“擎天柱”、波士顿动力Atlas、优必选Walker X等已经可以自主完成复杂的服务和决策需求。“擎天柱”已可执行植物浇水、工厂内物品搬运、自主分拣等任务;Walker X可以自主操控冰箱、吸尘器等家用电器,并能完成按摩、端茶倒水、情感交互等智能家居服务。
国际投资银行高盛预测,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40亿美元,在缓解劳动力短缺、降低生产工作负担等方面释放价值。
业界人士认为,机器人产业化已经临近“破晓”时刻,但仍有很多关键技术需要突破。优必选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兼执行董事熊友军对 中新社 记者表示,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强调“大脑”和“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有助于建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大脑”与大模型、自主决策、行为控制相关,“小脑”则主要指运动控制系统。
尹传昊向 中新社 记者介绍,“肢体”关键技术具体可分为“上肢”“下肢”“躯干”关键技术,“上肢”技术是指与机械臂、灵巧手、双手控制、手眼控制等相关的技术,“下肢”技术是指与仿生关节、仿生腿足、行走控制、足眼控制等相关的技术,“躯干”技术涉及机构系统、材料系统、动力系统、感知系统的控制与运行。
大模型技术在人形机器人“大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尹传昊说,大模型在语音、视觉、决策、控制等多方面实现与人形机器人的结合,能够形成感知、认知、决策、控制闭环,大幅提升智能化水平,促使人形机器人在更加广泛的领域释放更大价值。
达闼机器人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黄晓庆认为,未来的机器人一定会是一种基于“云(云端大脑)、网(安全网络)和端(机器人终端)”架构的技术体系。
目前,中国已有不少科技公司对人形机器人进行了布局。近日,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的《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分析报告》显示,中国在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方面的多个维度居全球前列。其中,中国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累计申请总量为6618件,超过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排名全球第一;在有效发明专利上,也以1699件位居全球第二。
“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其他国家的人形机器人技术和应用方面相比没有‘代际差异’”。熊友军说。
尹传昊表示,除了突破核心技术,还应重点提升重点产品培育、场景应用拓展、产业生态营造、支撑能力建设等方面,形成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合力。(完) 【编辑:卞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