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聚链成势 创新激发活力

发布时间:2025-01-07 23:16:19 来源: sp20250107

  戴上白色头环,想象抓握动作,气动手套的手指就开始自动向内蜷缩。

  “这款产品基于脑机接口技术,能实现人脑思想和外部设备的交互。”陕西西安臻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浩冲说。在各地的100多家医院里,该公司的通用脑机接口康复设备,正帮助万余名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在陕西,一大批臻泰智能这样的高科技企业涌现。3D打印,打出飞机钛合金部件;太阳能电池,比一张A4纸还薄;新能源汽车,可以原地转向360度……汉风唐韵与炫酷科技辉映,呈现传统与创新交织的三秦新画卷。

  近年来,陕西以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2023年,陕西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产值突破1万亿元,乘用车(新能源)、太阳能光伏等9条产业链产值增速超过两位数,国家超算西安中心、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新型算力基础设施建成投用,5家企业入选全国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新质生产力正在让陕西焕发新活力。

  “链式反应”,打开产业空间

  光,可以成为最细的刀、最快的刃。

  在西安中科微精光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激光加工车间,绿光闪烁间,矿泉水瓶盖大小的光栅薄片上,雕出了2万条线,每条线粗细不到半根头发丝。

  空天发动机复杂结构的高品质制造,一直是个“卡脖子”难题。“驯服”光,成为解题关键。“用飞秒激光‘雕刻’,不会产生热效应和冲击波,精度也特别高。”中科微精董事长杨小君说。

  光子技术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引领性技术。聚焦自身优势,瞄准光子产业,陕西在2021年发布了“追光计划”。“新型研发机构+共性技术平台+基金+产业集群”,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形成光子产业创新生态。

  两年来,300余家这样的光子技术企业集聚陕西。光子制造、光子信息、光子传感……光子产业生态体系初步形成。2023年11月,“追光计划”升级为“跃迁行动”,锚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光子产业生态高地,打造千亿级光子产业集群。

  “链式反应”,在“融”也在“聚”。

  充电15分钟,作业4小时。2023年12月,全球首款超快充商用车在陕西发布。“超快充技术的突破,将带来新能源商用车市场模式的改变。”陕西西部智联新能源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晋军信心满满。

  2021年,陕西省将乘用车(新能源)产业链明确为全省重点产业链之一,由省级领导担任“链长”,支持比亚迪、吉利等“链主”企业,助力“强链”;抓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就地配套能力,大力“补链”;围绕头部企业招商,实现产业链优质集聚,积极“延链”。

  截至目前,陕西汽车工业拥有产值千亿级企业2户、百亿级企业9户,规模以上关键部件配套企业217户。2023年,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达98.38万辆,占全国的10.4%。

  从数控机床、输变电装备,到太阳能光伏、钛及钛合金,陕西确立了24条重点产业链,实施重点产业链提升工程,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工业体系。2023年,陕西24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实现产值1.06万亿元,增长10.4%。

  “前瞻思维”,引领转型升级

  在陕西,现代能源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战场,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煤城”榆林,大海则煤矿生产指挥控制中心里,工作人员一屏览全域、一键控全局;地下600余米深的综采工作面上,巡检机器人、湿喷机器人、应急侦测机器人往来穿梭,有序作业。

  “数智化改造投资超10亿元,值吗?”

  “值!”大海则煤矿董事长马冠超斩钉截铁地说,“同等体量的煤矿一般需要三四千人,我们只需要不到1000人。安全、高效、绿色,必须靠数智化转型。”

  “煤城”转型,向绿向新。全球规模最大的煤基乙醇项目、世界首套煤制聚乙醇酸可降解材料示范项目陆续建成,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开启规模化应用,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催动创新要素流动……

  2月底,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创建部署会召开,这个原煤、原油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13%、5.1%的“能源之城”,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之路上迈出新步伐。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是重要着力点。”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李香菊认为,“要让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跃迁,就要树立前瞻思维,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工业机器人挥舞机械臂,物流小车往来穿梭精准送料……在西安高新区,有一座会“自我学习”的工厂——法士特高智新工厂。

  “我们自主研发的智能制造系统,可以基于过往数据自学习,不断更新算法,自我改进。”工厂负责人赵建林介绍,工厂采用数字孪生、万物互联、智能决策等新技术,生产效率提升80%,能耗下降20%,人均产值提升了5.2倍。

  2023年,陕西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9%,有效引领产业升级。

  “雨林生态”,激发科创活力

  “科技工作者创业,看重什么?”

  “一硬一软。既要资金、厂房等硬支持,也要会服务、懂孵化的软环境。”西安唐晶量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龚平说。6年前,这两方面的支持,给了他回国创业的底气。

  为了“不让技术埋没在书架上”,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先后成立西科控股、中科创星,专门投资和孵化“硬科技”企业;2015年成立的光电子先导院,则创新打造“公共平台+技术服务”的运营模式。

  正是这样的“西光模式”孵化出了唐晶量子。6年后,企业生产的砷化镓VCSEL外延片等产品打破了国外垄断,在光电子芯片细分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111所高校、1814家科研机构、上百万名专业技术人才……科创资源集聚的陕西,一度却是产业洼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路径如何打通?

  2021年,陕西建立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构建多层次政策服务体系,打造集转化、孵化、产业化于一体的科创综合体,营造创新和转化的“雨林生态”,一批“瞪羚企业”涌现出来。

  位于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的西安共晶金属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款铝合金压铸、挤压模具,可以让制造成本降低10%。“这款产品下半年才能走向市场,已有5家国内行业头部企业表达了合作意向。”公司董事长蒋百灵说。

  2022年,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的工作人员来到西安理工大学招商引智,一眼就看中了蒋百灵团队的技术潜力。在中心扶持下,从签订意向到工厂开工,仅用了6个月时间。

  “育种”——陕西深度开展推进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破解“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难题。

  “嫁接”——探索“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模式,打造500支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围绕重点产业链开展科研和成果转化工作,多项研究成果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际技术垄断或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拔高”——实施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工程,让资源要素汇聚科创企业生长全周期。

  …………

  “陕西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陕西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

  2023年,陕西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120.76亿元,同比增长34.95%,其中就地转化项目超过一半;全省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18万家,同比增长37%;高新技术企业达1.61万家,同比增长33%。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25日 04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