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3 08:48:01 来源: sp20241123
【光明时评】
作者:罗贤宇(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农业生产形势较好,畜牧业总体平稳。前三季度,农业(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7%。全国夏粮早稻产量合计17795万吨,比上年增加346万吨,增长2.0%,实现夏粮增产、早稻稳产。前三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7044万吨,同比增长1.0%。当前,秋收画卷已在广袤田野徐徐展开,秋收进展顺利,秋粮生产形势良好,全年粮食有望再获丰收。
农业生产丰收在望,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粮食安全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产量49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我国已基本形成涵盖中央储备、地方储备、社会储备的多层次、全方位粮食储备体系,粮食储备数量充足、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粮食市场运行平稳,“大国粮仓”保障能力进一步夯实。
持续完善保障粮食安全的体制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加快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为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健全县域富民产业发展促进机制,推动各地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深入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和多元价值,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打造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重点从价格、补贴、保险等方面落实种粮补贴、农业保险等政策,提升农业补贴的实效性和精准性,让农民能获利、多得利,让新型经营主体多种粮、种好粮。完善种粮机制保障,全面提升耕地综合产能和粮食产量,充分发挥储备粮的调控作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粮食全产业链协同增效。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因地制宜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面向未来,还需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因地制宜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与内容,通过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排沟渠和田间道路配套等综合措施,在潜力大、基础条件好、积极性高的地区,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明确高标准农田管护主体,深入推进“田长制”等长效监管机制建设,探索建立专责管护制度,实行多级联动、全覆盖的网格化监管。规范开展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构建省级农田建设“一张图”,利用遥感、大数据、智能控制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全过程监管,不断提升农田建设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水平。
加快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2%,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跨入世界第一方阵。据统计,今年9月以来,全国已经有超1000万台(套)粮油作物收获机、拖拉机和播种机等各类型农机具投入秋收秋种作业。不过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提升空间。探索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应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助力农业农村发展,加强智能化设备、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与农业生产融合应用,推动农业产业数智化,加快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瞄准新业态,紧盯农业科技前沿,以科技创新突破耕地等自然条件限制,开辟农业发展新空间。选育推广优良品种,集成推广密植滴灌等高产技术模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让发展更好惠及农民。
强农必稳粮,粮稳天下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农业农村改革发展重大任务作出系统部署,各项农业增产增收措施加快释放政策效应。未来,应深入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聚焦高标准农田、现代设施农业、乡村建设等重点领域,制定实施好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融合发展的综合性方案,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更好保障粮食安全,让现代农业前景更加美好。
(光明日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