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6 14:47:09 来源: sp20241116
结构精巧的永春木雕、古朴大气的永春漆篮、美轮美奂的永春纸织画……日前,“何以永春·千年海丝非遗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一系列代表着福建省永春县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精湛的传统技艺的非遗展品,勾勒出永春县沉淀千年的文化底蕴,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到永春的文化之韵、非遗之美。
永春漆篮作品《篮犀》。中国美术馆供图
6月8日是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近年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创新水平不断提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呈现新气象,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在中华大地焕发勃勃生机。
插上科技翅膀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更上层楼
走进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从墓道经过过洞、天井、甬道到墓室,《宴饮图》《墓主出行图》《墓主夫人出行图》等艳丽壮观的壁画艺术精品次第呈现,宴飨行乐、车马仪仗和牛车出行等场景栩栩如生。
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游客不仅能隔着玻璃观赏壁画,还能借助数字化技术“走进”墓室,展开一场“时空之旅”。戴上4K分辨率的VR眼镜,游客甚至能走到文物面前,近距离观赏文物细节;和投影墙上的乐伎互动,共奏一段穿越千年的乐曲。
“北齐壁画是古人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存,保护好、传承好这样的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责任所在。”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馆长王江表示,博物馆就是要借助科技力量,保护好文物的同时,更好地满足观众文化体验需求。
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延展了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的创新发展空间,为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坚实支撑。
2023年10月起,北京市延庆区长城管理处与科技企业建设长城沿线基站网络等基础设施,实现无人机定时按设定路线沿长城保护区域自动巡飞,还能观察到长城一砖一瓦的病害;云冈石窟利用三维激光扫描、近景摄影测量等技术手段,开展了高精度数字化保护工程,现已完成石窟总量的2/3,数据精度可达到8K、0.03毫米。
非遗技艺与数字科技的深度融合,也为非遗技艺的保护与活态传承注入了新动力。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开展“南京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展示”项目,以“ZHI艺”这一非遗虚拟展示平台为基础,对南京传统手工艺非遗项目进行数字转化及虚拟展示;合肥市文化馆利用人机交互、3D建模等,保证每个非遗项目至少具备一键可视化的三维模型和对应的图文资料,观众通过VR眼镜和AR技术,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非遗制作的细节。
连接现代生活 文化遗产焕发新姿涌动活力
端午节将至,一场龙舟赛在北京通惠河上演。波光粼粼的河面上,龙舟如同离弦之箭冲向终点,双桨划出长长水线。“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船头锣鼓铿锵有力,岸上助威此起彼伏,龙舟竞渡的火热场面扣人心弦。
除了看比赛,游客还能在这里参加“艺术半壁-通惠河畔第四届大运河文化节”。文化节上,多地特色文创商品亮相市集,同时还推出了包粽子、制作香包、非遗空竹体验、制作艾草锤等传统手工艺活动,还有舞蹈、京剧、豫剧等文艺表演供游客欣赏。
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的共情体验之中。只有融入时代,文化遗产才更能体现自身价值;只有融入生活,文化遗产才会焕发新的光彩。
苍劲耸立的树木、繁盛芬芳的花朵、娓娓动听的鸟鸣……紫禁城不仅有着底蕴深厚的文化遗迹,还有鸟语花香的生态环境。6月8日,故宫博物院推出“花信木语——故宫仲夏日”亲子活动,带领大家一起去探索紫禁城中的花木实景、趣味故事及背后的文化意涵。
夏天的故宫一角。故宫博物院供图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横道河子镇,因百年前中东铁路的修建而兴起。经过多年的保护性修缮,历史建筑原貌保存完整,已是黑龙江旅游“打卡地”之一,成为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据统计,2023年,小镇迎来游客70余万人次,比往年翻了一番多。
丝竹声声,清音袅袅。6月5日,以“丝竹戏韵 猗园雅集”为主题的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在上海古猗园举办,通过沉浸式赏析音乐会和非遗市集等活动展现非遗保护成果。园方还推出“汉服游园”活动,穿着中式服装游客可免费入园。
非遗不仅在现实生活的各个角落触手可及,在网络空间亦随处可见。短视频平台有关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累计分享量同比增长36%,不少“小众”非遗项目因为短视频和直播被带火。《2023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亦指出,非遗、国风题材和“国潮热”是近年网络文学创作中的热点与亮点。
文化遗产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并且还应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让中华文脉绵延赓续、文明薪火代代相传,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有力支撑。
(责编:杨曦、章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