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5 03:40:34 来源: sp20241115
“这个技术很有前景,不该‘藏’在实验室,要拿出来转化。”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教授黄广炎至今仍记得,柔性材料防爆样机研制出来后,时任学校技术转移中心副主任陈柏强在全校征集最新成果时说的这句话。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动新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抓手。来自高校实验室的“黑科技”,如何更好地运用于生产线,提升产品性能、优化生产管理,在培育发展新动能、赢得未来竞争新优势中发挥“四两拨千斤”之妙用?
需求找技术,技术找投资,“牵手”如何更顺畅
江苏省一家生产高电阻电热合金丝的专业化企业,其铁铬铝合金丝(带)、镍铬铝合金丝(带)产量占国内市场的三分之二。这两种合金丝不仅产量大,而且工序复杂,单是最后包装装箱的环节就有原料异地搬运、米电阻测量、线径测量等10道工序,需要两条流水线同时运转,至少20位工人同步作业才可满足生产需求。
“随着用工成本不断增加,企业负担越来越重,招工也越来越困难,迫切需要进行包装自动化改造。”2018年8月,受武汉科技大学委派成为江苏省第十一批科技镇长团团员的官德华,在调研当地企业科技需求时得知了这一情况。
“我在工作例会上提出企业所需后,当即就有一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授‘揭榜’,随后又有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团队以及无锡、常州等地公司前来对接,但都因各种原因无果而终。”经过深入分析企业状况与需求,官德华发现,这些团队均未很好解决投资成本控制和关键技术的问题,因此企业负责人担心,一旦真正上线生产,会出现实际情况不及实验效果好的问题。
通过技术研判并参考以往的转化经验,官德华与武汉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赵云涛积极沟通,请他实地考察,确认技术需求内容,了解项目背景,并深入车间仔细察看公司相应生产线和生产工艺流程,补充技术需求中的要点和指标。赵云涛团队设计的方案最终得到对方认可,成功签订了120万元的合作协议。“应用该技术后,合金丝包装生产至少节约15个人工,一年就可节约70万元。”官德华介绍。
合金企业有需求、找技术,而黄广炎面临的则是有技术、找投资。
“2017年,学校转化中心在长沙组织了一场项目路演,当时柔性防爆技术还只有产品概念和原理样机。为了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落地,中心邀请众多投资机构参加,当场就有一些企业和投资机构表达了合作意向。在随后的成果转化中,该中心还安排专人全程服务,设计转化方案,陪着我与地方政府和合作企业洽谈,规范相关手续。2018年下半年,‘柔卫甲’产品经过公安部门认证后,正式推向市场。”黄广炎说。
他介绍,在学校技术转移中心指导下,柔性防爆技术以作价入股形式在湖南长沙高新区建立了年产上万台套的生产线。得益于企业支持,技术落地顺利,研发出柔性防爆罐等20余种装备产品,在高铁、机场、博物馆等人流密集场所示范应用,并快速在公安等领域推广应用,大幅提升了技术影响力。
“在需求量大的能源、电力等方面,技术应用性强、更新迭代快的项目尤其受欢迎。”华北电力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综合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在‘面’上,我们通过举办成果对接会、广泛寄送成果宣传册给电网公司等,充分展示了科研成果。在‘点’上,从不同渠道接到企业需求,十几位技术经纪人会根据企业类型、技术方向精准匹配相应教师。”
制度化创新能否打通转化“最后一公里”
在更多时候,成果与需求间的“牵手”未必一帆风顺。对新型制造业而言,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为何常常会面临“最后一公里”的阻滞?
官德华表示,多数中小企业资金、研发人员捉襟见肘,技术底子薄弱,对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成果鉴证能力有限,且通常不愿承担在实验室成果基础上继续开发的风险,致使绝大多数尚处于小试阶段的科研成果无法走出实验室。
“再好的技术,不符合企业实际情况也很难投入应用。因此,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最重要的是找到合适的合作对象,并建立产学研各方参与的长效交流和合作机制,最终实现共赢并相互成就。”官德华分析。
“江苏省科技镇长团,是当地为推动政府科技管理工作重心下移,打通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教资源与县域经济发展之间的‘隔膜’,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一项创新举措。”官德华介绍,每个团员结合自身及学校优势,与当地企业进行有效互联,可更精准地对接科技与需求。“到基层后,通过充分调查走访,了解当地有什么、缺什么,找到自身专业特长以及后方资源与地方发展的结合点,才能促成科技成果转让。”官德华说。
黄广炎表示,科技成果转化是系统性工程,涉及政策法规、国资管理、市场分析、商业策划、投融资等多个环节,大多是科研人员不熟悉的领域。“很多科研人员内心很怵跟市场打交道,并不清楚成果如何作价、股权如何设计、知识产权如何保护等等,对此,转移中心帮了大忙。而且,由专门机构而不是教师去谈,对方也会更重视。”
记者了解到,2016年初,北京理工大学创新性设立了“事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的新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技术转移中心,并同时注册北京理工技术转移有限公司作为其市场化运行平台。中心主要履行科技成果转让、许可及作价入股审批报批等职能,公司则主要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这种科技成果转化思路,既能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支持人才培养,又能反哺科技创新。”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机构组建了一批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学科性公司,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产学研多方能否传好“接力棒”
在去年11月初举办的江苏省专利(成果)拍卖季南京专场活动大会上,参会者成功签约转化21项专利(成果),签约金额达1440万元。“全省共发布开放许可专利1440件,涉及59家单位,主要集中于高端装备、生物医药、软件与信息服务、新材料、新一代信息与通信等领域,将进一步推动科研创新成果惠及更多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通过举办科研成果拍卖会、扩大“技术经理人”服务面,越来越多高校科技成果“落户”长三角。
未来,让更多高校“黑科技”顺利从实验室进入生产线,还应如何发力?
“从储能、充电站,到智慧电厂监测,成果宣传册上各学院的成果其实不少,但我们通过调研座谈发现,真正愿意投入转化的老师总是那些‘老面孔’。为什么?因为他们钻研的技术瞄准市场需求,精准度更高,在研发过程中就已和企业保持紧密联系,有成功转化的实践基础。”华北电力大学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问及部分教师为何不愿把成果“推出实验室”,收到的回答多是“成果偏基础,没人买”“更愿意把精力投入教书育人,不愿意做这些‘费心思’的事”。
“技术推广,从学校角度看,其实是个‘接续而为’的大工程。”北京交通大学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中心副主任王欣表示,“并非所有高校科研团队都适合从原始创新走到成果转化链条的最后一环,在不同阶段需要有不同的人接力。例如,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团队的成果产出后,还需本团队或其他相关领域团队‘再往前走一步’,提高其成熟度和工艺,优化技术指标;真正落地阶段,可能还需要工程师人才解决实际投产等问题。”
“制造业相关成果转化,利润率往往比较低,企业有技术需求,但对应用效果有顾虑。”武汉智能装备工业技术研究院董事长、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教授李斌分析,社会化转移企业要更多发挥平台搭建作用,帮助转化企业渡过初期的难关。“一是聘请产业化专业团队为项目进行全面评估,明晰优缺点;二是招募社会化人员和可提供熟化支撑的技术团队,为企业提供技术赋能;三是发掘、调动自身资源,寻求合适投资机会。”
“要形成良性循环,须充分发挥成果转化对教学科研的反哺作用。”黄广炎介绍,团队利用企业研发、设计、测试和生产条件,为学生提供了包括机器人设计、智能装备设计、产品工业设计、防弹材料设计和工业数值仿真等工程实践机会,有力支持了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活动;学科性企业的产业化基地,为学校建立“爆炸防护与应急处置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提供了有力支撑,与学校教授组成多个“学术+技术+工程”联合科技攻关团队,定期开展技术研讨与合作交流,积极推动无人物联云排爆、综合防护服、防爆油箱、特高压防护等科研任务的申报与规划立项等。
“未来,一是应进一步‘破五唯’,尤其是‘唯帽子’倾向,积极创设浓厚的创新氛围,引导高校教师沉下心、踏踏实实做研究,产出一批高水平、有价值的成果,这是转化之源;二是应建立健全学校内部政策体系,解决好如知识产权、国资管理、人事管理、股权管理、法务等问题,梳理清楚流程线条,打通内部堵点。”王欣建议。
(记者 周世祥)
(责编:李昉、李依环)